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雨花英烈事迹 - 正文

以身许党轻生死 ——陈理真

发表日期:2020-11-12 15:55:29 | 点击数:

人物介绍


陈理真(1907-1932) 字凤乔,又名陈履真,安徽萧县人.7岁入私整读书,后考入徐州江苏省立第七师范学校,在校期间,逐步接受马克思主义。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萧县青年邮长,做衣运工作。1929年考入上海华南大学和大陆大学,后调中央训练班学习1930年任中共徐海蚌特委宣传部部长,长淮特委书记。1931年6月任中共沪东区委书记,后任江苏省委巡视员。1932年10月在徐州被捕,解来南京,11月牺牲于雨花台。

思想萌芽

20世纪初,在萧县(现属安徽)一个偏远的乡村,10来岁的陈理真正在私塾里研习经书。聪颖、执著的陈理真注定不会沉浸于传统经书的章句,更大的理想和抱负在等待着他。不久,陈理真弃私塾而入新式学堂就读。后以优异成绩考人徐州江苏省立第七师范学校,入校后,初次作文,班主任老师在他的作文篇末批道:“横扫千军。”在校学习期间,他阅读了一些进步书籍,文笔才识出众,并积极参加爱国学生运动,逐步接受了革命思想。

从师范学校毕业后,陈理真回到家乡在永固寨小学任教。他一边教书育人,一边访贫问苦。永固寨的几户地主为保护自身财产,强迫穷人为其无偿打更守夜,陈理真目睹不平,便鼓动穷人同地主作斗争。当地一个地主区长欺压穷人、勒索粮款,陈理真按照党组织的指示,带领数百穷人在镇上游行示威,并派代表找区长算账,这位平日嚣张威风的区长最终越墙而逃。这时,陈理真已经不满足通过教书育人来改造社会,而倾心于凭借直接参社会政治活动来改造和重建社会了。

革命斗争

1928年春,陈理真经刘亚民、秦雅芬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负责开展农民运动,担任第九区行政局长(即区长)。鉴于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革命形势异常严峻,党组织派遣陈理真到上海华南大学学习。不久因学校被国民党当局查封,他转入大陆大学学习。在上海学习期间,陈理真与上海的工人、学生一起举行飞行集会,遭到英国巡捕逮捕,关押在英租界提篮桥监狱一个多月。1930年3月,中共徐海蚌特委重建,陈理真任宣传部部长,积极参与特委领导的反帝同盟和地方暴动的组织准备工作。

1930年11月,中共江苏省委决定成立蚌埠特委(即长淮特委),陈理真任书记。在主持长淮特委期间,陈理真注意从群众的日常迫切要求出发,在蚌埠领导码头、黄包车、面粉厂、毛巾厂等工人开展工作。在农村发动农民,成立农民协会,开展抗捐斗争,并注意加强特委自身的建设,使长准特委的工作有了良好进展。

1931年6月,陈理真调往上海任中共沪东区区委书记。1932年一二八事变发生后,陈理真参加上海反帝总同盟罢工委员会工作,积极号召沪东区的工人和市民支援十九路军抗战,组织了运输队、援护队和反日救国会,推动了反对日军占领上海的斗争,他又被任命为江苏省巡视员,曾到徐州,蚌埠等地指导工作。

被捕入狱

20世纪30年代初的上海,国内外反动势力盘根错节,白色恐怖严重,在此背景下,党的活动开展困难。为了积蓄力量,保存和培养骨干,党组织决定派陈理真与妻子秦雅芬到苏联学习。考虑到安全问题,组织上安排秦雅芬先带两岁女儿文曼到西安暂避,等候陈理真通知。11月,陈理真办理好出国手续到徐州后发信给西安的妻女,等候她们到徐州会面并一起出国赴苏。

就在这时,陈理真在徐州的消息被叛徒获悉,很快国民党反功军警在一出租屋内将陈理真逮捕并押解至南京宪兵司令部。当秦雅芬到达徐州时得知丈夫已经被捕的消息,悲痛欲绝。在几位同志的劝说下,秦雅芽想起了她临去西安前,丈夫对她说的一席话:"一个共产党人要随时准备为:革命作出最大的牺牲,如果遭遇不测,那你要保重,要带好曼儿,实在不行就把孩子送到王姐姐家,让他暂时抚养。

英勇就义

一天,在国民党中央党部工作、曾是陈理真在师范学校读书时的班主任老师去探望陈理真,老师劝道:“理真……你主要的错误是你没学好三民主义,误入歧途,今后你要好好研究三民主义啊! "对于昔日师长的“教诲"陈理真神情从容,态度坚决的笑道:“三民主义我不止看一遍,也不知道看过多少遍。深知三民主义不能教中国,只有共产主义才能救中国…….“这位老师后来对陈理真的同学感叹道:“自古来烈士贞女事同一理,能否坚持,只在一念之差,今理真意志坚定,矢志不移,我看他一定要成仁了。
面对劝降,陈理真对变节分子说."我血管里流着中华民族的血,生就钢筋铁骨,决不当叛徒!"共产党员的心是你们这些叛徒水远也理解不了的! "怕死就不干共产党,你给我滚!"临刑前,剑子手问他:"如果现在放你出去,你将干什么?"干共产党!”陈理真斩钉截铁地答道。
1932年11月,陈理真在雨花台从容就义。






版权所有:必赢766net手机版(China)-BinG百科 地址:南京市江宁区弘景大道99号 邮编:211169 电话:025-86188709 E-mail:rjxy@jit.edu.cn